本文目录一览:
新竹县的历史沿革
清光绪元年(1875年),淡水厅废除,竹堑城改称新竹并设县治。甲午战争后,新竹成为抵抗日本殖民者侵入北台湾的重要据点。将新竹划归台北县,并置新竹支厅管理。
新竹墟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年(1665年),原称山竹堀市。民国10年(1921年),黄如若任定安县县长时,因与澄迈县新吴墟争夺市场税收,迁来现址并改名为新竹墟,新竹墟是新竹镇人民政府驻地,是全镇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
清乾隆五十年间,满清政府在淡水、新竹两地设县,由于此地处二县中心,故得名涧仔坜1920年,新竹州中坜郡中坜庄设立1945年新竹县中坜区中坜镇1950年新竹县分为桃、竹、苗三县,为桃园县政府直辖的中坜镇。
道光年间为北部贸易重镇。 1889年苗栗县设县,原中港、头份包含整个中港溪地区遭分裂被划为新竹。 1895年日本治台,竹南地区隶属台北县新竹支厅竹南一堡。
新竹市(Hsinchu City),位于中国台湾省西北部,是一座新型工业城市,台湾省的第七大都市。
新竹县的民族人口
1、人口约37万。有汉、高山等民族。原名竹堑。郑氏治台时属天兴县。清康熙二十二年(1683)后属诸罗县。雍正元年(1723)改隶彰化县。1875年设立新竹县。后几经更名。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。
2、年6月的出生数为10943人,平均每9分钟出生一名婴儿;而死亡数21033人,平均每1分钟死亡一人。
3、新竹市面积约49平方公里,人口36万。它位于头前溪和凤山溪冲积而成的狭长平原上,西面濒临台湾海峡,沿岸多沙滩,地势自东南而西北渐次低下,形成一畚箕形。
4、人口:约8万人人口密度:257人/km2历史沿革 新竹镇地处龙州河西北,与澄迈县新吴墟交界,清代属嘉善图、博一图等。民国时期设立新竹乡。1950年5月成立新龙乡人民政府,1951年实行区建制时,由定一区管辖。
新竹县的地理环境
1、当台湾海峡北口,一年中东北风期较长,风力强度亦较大,向有“新竹风”、“宜兰雨”(或“基隆雨”)并称。
2、新竹县下辖有12个镇和3个乡。其中最知名的是「竹北市」,因为其地理位置风景秀丽,交通便利,所以成为了许多人前往新竹县旅游、居住的首要选择之一。
3、地理环境:台湾省新竹市北半部位于头前溪、凤山溪、客雅溪冲积成的新竹平原上,地势低平。西距海岸约4~5公里,南半部为竹东丘陵的西侧延伸,最高峰为五步哭山,海拔187米。西部沿海地区有狭长的海岸平原。
4、扩展资料 新竹县的地形平原,丘陵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。高寒地带主要分布在东南部,包括尖石,五峰两乡,五峰乡雪霸国家公园之最,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。
5、地势西高东低,西部为丘陵地,紧靠澄迈县,东南为半丘陵地,土层浅,土质贫瘠成土母质为沙页岩,宜林地多。总面积768平方公里,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0%。沙质土壤占60%,粘质土壤占30%,红质土壤占10%。